稍后一個時期,有廣東澄海人李鏡儂所撰《說抉》一書中說"洋人削木如燭骨大,長寸許,搗硝碘為末涂其上, 磨之爆然作響,而火自發,名自來火(先是磨之墻上,衣上俱能發火;近恐有火,僅以所裝匣上磨之而已)。"
外國火柴輸入我國的早記錄,見于是1865年的天津海關報告,其后三年,才陸續見于其他地區的海關報告。 從1867年開始有了進口火柴總數的報告。有些報告,還要呈予關心和興辦洋
喜慶火柴供應商
稍后一個時期,有廣東澄海人李鏡儂所撰《說抉》一書中說"洋人削木如燭骨大,長寸許,搗硝碘為末涂其上, 磨之爆然作響,而火自發,名自來火(先是磨之墻上,衣上俱能發火;近恐有火,僅以所裝匣上磨之而已)。"
外國火柴輸入我國的早記錄,見于是1865年的天津海關報告,其后三年,才陸續見于其他地區的海關報告。 從1867年開始有了進口火柴總數的報告。有些報告,還要呈予關心和興辦洋務運動的李鴻章過目。
與之同期的1877年的上海自來火 .1879年的廣東佛山七巧明火柴廠及1889年四川重慶的森昌火柴廠等少數民族火柴工業與外國洋火相抗衡。由于廠房有限便采用了外包的辦法,將制造軸木(火柴梗)和糊火柴盒這種沒有技術含量的活放在廠外加工。1880年,英商美查兄弟在上海設立了燧昌自來火局,成為外國火柴商在華早開辦的火柴廠.后又有英商日商瑞商紛紛在沿海城市設廠生產推銷火柴,日商辦廠數量,其始于清末 、盛于民初,計有上海1家、 濟南1家 、濟南1家、 青島5家 、天津2家 、東北三省包括分廠在內近10家。為達到在華傾火柴的目的,外國火柴商在都采用商標,有的還加注"在華制造" "制造"或"上海制造"等字樣。
初期進口的主要是歐洲火柴,后有日本仿造運入,至1891年從原來每年二三千箱增至十萬箱。目前性的組織有“火花收藏家協會”和商標收藏,每年都有性的收藏展覽、交流活動,還出版刊物,組織拍賣,另外QQ群、微信群也很活躍,方便收藏者交流學習。《李文忠全集》卷二十《譯署函稿》載:“近來英、德、美各國運載來華,行銷內地日廣,日本仿造運入通商各口尤多。”足見此舶來品日增月盛,占去主要城鄉市場。舶來品的出現,亦刺激了的有識之土,遂創辦自己的火柴工業。1878年前后,便有了民族火柴工業的萌芽,上海、廣東、四川、天津、福建、浙江、山西等省市多有辦廠生產
(作者: 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