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裂縫
形成的原因
產生裂縫的一般機理一般認為是由于混凝土材料(包括水泥石和粗細骨料)變形受約束所引起的內應力大于材料抗拉強度的緣故。一般可用“粘結-滑動”的機理加以解釋。混凝土可見裂縫的發生和開展,是鋼筋和混凝土間不能再保持變形協調而出現相對滑動的結果。裂縫寬度本質上是裂縫之間受拉混凝土拉伸變形和受拉鋼筋拉伸變形之差。
混凝土外觀質量缺陷處理方法
清水混凝土麻面處理工藝
混凝土裂縫
形成的原因
產生裂縫的一般機理一般認為是由于混凝土材料(包括水泥石和粗細骨料)變形受約束所引起的內應力大于材料抗拉強度的緣故。一般可用“粘結-滑動”的機理加以解釋。混凝土可見裂縫的發生和開展,是鋼筋和混凝土間不能再保持變形協調而出現相對滑動的結果。裂縫寬度本質上是裂縫之間受拉混凝土拉伸變形和受拉鋼筋拉伸變形之差。

混凝土外觀質量缺陷處理方法
根據GB50204-2002《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第八章節之規定,混凝土現澆結構外觀質量缺陷劃分為九種情況,分別為:露筋、蜂窩(含麻面)、孔洞、夾渣、疏松、裂縫、連接部位缺陷、外形缺陷、外表缺陷等,下面分別論述。
現 澆混 凝 土結 構 ,應 由 監 理(業主)、施工單位對 外 觀 質 量和尺寸偏差進行檢查,作出記錄。混凝土外觀質量不宜出現一般缺陷,對于已出現的一般缺陷,應及時按本方案對缺陷進行處理;混凝土外觀質量不應出現嚴重缺陷,對已經出現的嚴重缺陷,應由施工單位提出技術處理方案,并經業主、設計和監理但認可后方可進行處理。對經處理的部位,應重新檢查驗收。下面對混凝土外觀缺陷進行逐一描述、原因分析,并提出相應的預防和修補措施。
下面對混凝土外觀缺陷進行逐一描述、原因分析,并提出相應的預防和修補措施。

混 凝 土拆模之后,表面局 部 漏 漿、粗 糙、存 在許多小凹坑的現象,稱之為麻面;若麻面現象嚴重,混凝土局部酥松、砂漿少、大小石子分層堆積,石子之間出現狀如蜜峰窩的窟窿,稱之為蜂窩缺陷。從工程實踐中總結出麻面蜂窩與混凝土強度的下降級別如下:混凝土表面有輕微麻面,澆注層間存在少量間斷空隙,敲擊時粗骨料不下落,此時相當于強度比率為80%;
B級,混凝土表面有粗骨料,凸凹不平,粗骨料之間存在空隙,但內部沒有大的空隙,粗骨料之間相互結合較牢,敲擊時沒有連續下落的現象,此時相當于強度比率為60%~80%;
C級,混凝土內部有很多空隙,粗骨料多外露,粗骨料周圍及粗骨之間灰漿黏結很少,敲擊時卵石連續下落,存在空洞,有少量鋼筋直接與大氣接觸,此時 相當于強度比率在30%以下。

修補措施
面積較小且數量不多的麻面與蜂窩的混凝土表面,可用聚合物砂漿抹平,在抹砂漿之前,必須用鋼絲刷或加壓水洗刷基層。
較或較嚴重的麻面蜂窩,應按其全部深度鑿去薄弱的混凝土層和個別突出的骨料顆料,然后用鋼絲刷或加壓水洗刷表面,再用比原混凝土強度等級提高一級的細石混凝土填塞,并仔細搗實。
孔洞
混凝土結構的孔洞,是指結構構件表面和內部有空腔,局部沒有混凝土或者是蜂窩缺陷過多過于嚴重。一般工程上常見的孔洞,是指超過鋼筋保護層厚度,但不超過構件截面尺寸三分之一的缺陷。
混凝土梁或柱上的孔洞面積,單處不大于40cm2,累計不大于80cm2,可以進行修補。混凝土基礎、墻、板的面積較大,但任何一處孔洞面積不得大于100cm2,累計不大于200cm2時同樣可以采取修補的方法將混凝土修補整齊。超過上述范圍的孔洞,應做結構檢測和結構鑒定。

(作者: 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