殯儀館是什么時候出現的?
殯葬行業的發展是時代進步的產物,而這個發展過程是需要很久的,就像我們的殯葬文化,從古至今,隨著我們的歷史發展而不斷發生變化,在變化中進步。 殯葬事業的發展也是歷經千年,從社會習俗逐漸演變成殯葬體系制度,而在這個過程中,殯儀館的出現則是殯葬事業進一步的發展!那么殯儀館是什么時候出現的呢?下面就跟著武漢殯儀館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殯葬事
江夏殯儀館
殯儀館是什么時候出現的?
殯葬行業的發展是時代進步的產物,而這個發展過程是需要很久的,就像我們的殯葬文化,從古至今,隨著我們的歷史發展而不斷發生變化,在變化中進步。 殯葬事業的發展也是歷經千年,從社會習俗逐漸演變成殯葬體系制度,而在這個過程中,殯儀館的出現則是殯葬事業進一步的發展!那么殯儀館是什么時候出現的呢?下面就跟著武漢殯儀館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殯葬事業單位是ya片戰1爭后近代與西方文化交流后的產物,早出現于被英法等國的炮艦強行打開并成為外國通商口岸的城市里,如上海、廣州等地。
這些殯葬事業單位(殯儀館)主要為外國來華人員中的死者服務的,后來也有一些接受了西方文明的人死后到殯葬事業單位(殯儀館)辦理喪事。 殯葬事業已有了60多年的發展歷史。根據它的進展歷程,可分作三個階段:
1、公墓公葬這個階段從新成立一直到1955年。隨著全1國解放,特別是城市的解放,各地民政的部門接受舊社會遺留下來的公墓。對于公墓的管理使用,仍然沿襲舊時代的作法,出售墓穴,埋葬yi體
2、興辦火葬場這一階段是從1956年到改革開放之前。1956年,在一次的會議上,以老一輩無產階1級革命家倡導身后實行火葬的簽名活動后,拉開了我國殯葬改革和殯葬事業發展的序幕。
3、建設殯儀館改革開放以后,隨著社會文明的不斷進步,在政1府的大力支持下,殯葬事業有了較大發展,包括殯儀館、公墓在內的殯儀服務機構,其經營管理日益完善,兩個效益持續增長,具有特色的殯儀服務日益得到發展。 據不完全統計,殯葬業已擁有的殯儀館、火葬場、公墓等3000余家,從業人員達40000余人。
武漢殯葬服務今天給大家講解一下,為什么在葬禮上回擺放花圈,它的意義和作用是什么呢
為喪禮專1用的。參加葬禮時,人們常常敬送花圈,作為對逝者的追悼。花圈并不是為喪禮專1用的。 花圈的“發源地”據說在希臘,古希臘把花圈稱為“斯吉芳 諾思”,是裝飾神像的“圣物”。
送花圈是從歐美傳過來的習俗。在我國古代,喪葬儀式以搭靈1堂為主,四周飾以白布,并扎紙的人、紙的馬來燒,另外還要打幡、撒紙錢等。
按照北歐的傳說,一個人臨死時帶上花圈,安琪兒(即天使)就會把他的靈1魂帶到天堂。原來,兩千多年前的古羅馬法律——《十二銅表法》中《神圣法》第七條說:“假如有人或者親身,或者由于自己的馬或奴隸在競賽中獲勝而得到花圈,那么在他死時,無論在他家里或在戰場,都不禁止把花圈置于死者身上。
同樣,也允許他的親屬帶花圈參加葬禮。”
顯然,花圈原來是一種獎賞物!好人升1天堂,壞人下地獄,這是古代中外皆同的看法。
既然花圈是勝利者和勇敢者才能得到的獎賞,難怪安琪兒就只愿把有花圈的靈1魂帶上天了。
現在人們為死者送花圈,仍然屬于給死者贈送的“葬禮”之類。
在許多地方老人在活著的時候就會準備壽材,這種給活人準備壽材的行為可能讓許多人不解,不知這樣做是為什么。這里武漢殯葬服務公司就給大家說道一下吧!
這種活著的時候準備壽材的習俗很久遠了,準備的原因和說法也有很多。一個是為了在下面住的舒服,木材需要一定時間的準備才能脫水,脫水后的木材不易變形更為堅固。棺1材是我們在這里的說法,老人家一般叫壽材,棺1材鋪也叫壽材鋪,提前準備好壽材是添壽。(見棺發財,大吉大利)
再者壽材的顏色也有講究,我們日常可以看到的壽材,可以分為紅色,黑色,無色。紅色棺1材是“喜喪”用的,就是年齡很大無疾而終的老人,這種棺1材一般還會畫上一些畫,或是雕刻一些文字,但在有的地方棺1材都是紅色的。
紅主喜,黑主兇,黑色棺1材用于非正常死1亡者,如水火之死的,因喪事本是兇禮,黑色棺1材在有些地方是普遍用的棺1材,不僅僅是非正常死1亡者,正常死1亡者也用。
無色棺1材是白發人送黑發人用的,是給夭折的未成年人,或是沒結婚的人。因習俗覺得沒結婚不是個全乎人,在棺木和喪葬禮儀上都有表現,導致冥婚在一些地方很是盛行。地大物博各地習俗不一,據說有的地方用的都是無色棺1材。
(作者: 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