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及公眾除顫(PAD)的依據:
1)心臟驟停發生頻率是以5年內可使用1次AED為合理依據(預計心臟驟停發生率為1人次/1000人/年)。
2)EMS急救人員在接到求救后5分鐘內到達現場并行電除顫很難保證,如果在社區培訓非人員,并配備一定的設備,則可能實現這一目標。經培訓的人員可具備以下能力:擔任社區的現場救助人員;能夠判斷是否發生心臟驟停;盡快求助EMS系統(如急救電話):實施心肺
除顫儀電池廠家
普及公眾除顫(PAD)的依據:
1)心臟驟停發生頻率是以5年內可使用1次AED為合理依據(預計心臟驟停發生率為1人次/1000人/年)。
2)EMS急救人員在接到求救后5分鐘內到達現場并行電除顫很難保證,如果在社區培訓非人員,并配備一定的設備,則可能實現這一目標。經培訓的人員可具備以下能力:擔任社區的現場救助人員;能夠判斷是否發生心臟驟停;盡快求助EMS系統(如急救電話):實施心肺復蘇(CPR);安全地連接和實施AED。
3)有責任開展BLS救助人員有:、消防隊員、保安人員、運動員領隊、船員以及客機乘務人員(稱為級救助人員),他們應該接受CPR和使用AED的培訓;第二級救助人員是在工作現場或公共場所的公眾,應學習掌握這2項技術;第三級救助人員(高危人群的家人或朋友)也應學習掌握這2項技術。后兩級救助人員掌握救生技術不作為責任要求。
心肺復蘇PAD的發展戰略
AEDs的合理放置非常重要。
有認為,50歲以上人口較多的地區需備有AEDs經常人數超過10000人的地點也應安裝AEDs,較理想的方法是總結該區域心臟驟停發病資料,以發病率高的地點作為放置點。
在某一區域建立PAD項目的依據包括:
(1)心臟驟停事件的發生率水平(預計為1次/1000人/年);
(2)求救EMS后,急救人員5分鐘內無法到達現場:
(3)社區EMS系統內經培訓的非救護人員,能在收到呼救后5分鐘內趕到現場,判斷心臟驟停情況,撥打急救電話,并能實施CPR和電除顫。
有研究表明,與其他醫療急救措施相比,由現場急救人員使用AED,和開展PAD項目比較經濟。合理地設計和實行PAD項目,可大大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并可獲得可觀的經濟效益。
生命“綠碼”——AED
2021年6月13日,歐洲杯B組小組賽丹麥與芬蘭之戰出現了令全世界球迷揪心的一幕:比賽第42分鐘,丹麥球員埃里克森在沒有任何身體對抗的情況下突然倒地昏迷,8秒之后隊醫抵達現場,52秒后AED到位,在現場心肺復蘇、AED體外除顫急救約14分鐘后,埃里克森擺脫了生命危險。
2022年3月25日19時左右,北京地鐵8號線車廂內,一名乘客突然倒地,意識模糊,情況不明,地鐵工作人員立即通過站內廣播尋找醫護人員幫助,恰巧路過的兩名醫生很快趕到現場,此時患者臉色發青,已經沒有呼吸,醫生們立即對其實施心肺復蘇(CPR),并取來了地鐵站配置的AED,經過一番生死時速的搶救,該乘客逐漸恢復了自主呼吸和心跳。根據AED管理系統后臺數據,本次用于搶救的AED在19時09分23秒開機,14秒后,AED便已經以150J能量為體重200斤的患者成功除顫。
為什么要普及AED?
心臟病一直是大致死病因,我國每年心源性猝死(心臟驟停導致的)人數高達54.5萬例,居首位,其中80%左右的心臟驟停由室顫引起,AED恰好就是目前針對室顫的方法之一。研究表明,在心臟驟停發生 1 分鐘內行除顫,患者存活率可達90%,每延遲 1 分鐘,生存率下降 7%~10%。心臟驟停 4 分鐘后, 腦細胞就會出現不可逆轉的損害。所以能否在患者倒地后的前幾分鐘讓其得到有效救治是決定患者能否生存的關鍵。短短幾分鐘的搶救窗口期,等待救護車往往是來不及的,這時旁觀者能否時間實施高質量的心肺復蘇和使用AED除顫就顯得至關重要。
(作者: 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