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味童年記憶--下細粉(粉條)
苦霜降下后,就一夜的功夫,家鄉那滿地的紅薯葉子就被苦霜打得像是在開水里燙過了一樣,全然沒有了往日里的生機。季節告訴人們:該是起紅薯的時候了。
一大早,嘴里哈著熱氣,手里拿著割紅薯秧的鐮刀,拉著架子車的人們便從村子里的各個出口涌向帶給他們希望的紅薯地,開始了的勞作。
人們揮舞起鐮刀,熟練地割起了紅薯秧子,再把它們卷成小卷,疊放在架子車上,運回村里,搭在樹杈上或是籬笆上交給太陽曬干,作為即將來臨的冬季里家畜的草料。紅薯秧子割完后,心細的人們還拿來竹掃帚把落在地面上的枯葉掃成堆,裝進麻袋里,運回家,攤在院子里曬干,留著喂羊喂豬,同樣是上好的飼料。
這些工作做好之后,接下來抓鉤子該派上用場了。抓鉤子是鄰村鐵匠打制的。三個又細又長又尖的齒,安上一根結實的木把,用它扒地起紅薯非常好使。不需要多大的力氣,只需將它掄起,高過頭頂,落下,鐵齒便會深深地嵌進腳下的泥土里。把木把往上輕輕一掀,一墩新鮮的紅薯便隨著黃土被翻上了地面。再用鐵抓鉤把紅薯往身邊一鏤,順手撿起來,收集在一起,只等拉回家里進行加工。
加工紅薯的方式不外乎以下兩種:做紅薯干和打粉。
做紅薯干得用自制的紅薯鎪子。在一塊長方形木板的一端挖一個方形的孔,嵌上一把鐮刀頭,用手按著紅薯往前推動,新鮮的紅薯片就從鐮刀頭的下方露出來,掉在下面簸萁里。
接下來就是晾曬了。晾曬紅薯干的天氣是有太陽又有微風的日子,這樣才會干得更快,曬干的紅薯片才會更白。要是遇上連陰雨天,紅薯片是會霉爛掉的。爛掉的紅薯片是沒法做糧食的,只有用來喂豬喂牲口。所以,大部分人家還是選擇把紅薯打成粉,即使是連著陰上幾天也不會影響粉子的質地,所以這樣做更保險 些。
打粉子得全家出動,首先做準備工作:把紅薯的亂根擇掉,再挑出有爛斑的,用切菜刀剜去,然后把它們倒進大水泥池子里,挨個兒搓洗。洗干凈的紅薯打出來的粉子干凈,用它下的細粉不會磣牙,口感好。做這些事情的時候,每個人都極認真,盡管下出來的細粉絕大部分要賣掉。
做好準備工作后,接著就把家里的缸缸盆盆,凡是能夠用來盛水的大大小小的容器全都放在架子車上,和洗干凈的紅薯一起拉到村里的打粉機邊,排起了隊,等著打粉。
輪到的人家就分工合作,一起配合著干起來。有的用洋瓷盆端起紅薯往機器里放,有的則負責接住淌出的已經被機器粉碎的糊狀的紅薯泥往容器里倒。人們一邊忙活,一邊贊嘆著打粉機帶來的方便。轉眼間,就加工了幾架車子紅薯。看著由紅薯變成的散發著好聞氣味的紅薯泥填充著缸缸盆盆,疲勞的臉上流露出的是掩飾不住的滿足。
打好的紅薯泥首先要經過過濾這一道工序,也就是用細紗布把紅薯渣和粉漿分離出來。乳白色的粉漿流進大缸里,紅薯渣則被人們用手指捏成小團,擺在泥地上曬。每到打粉的季節,放眼望去,地頭場院,處處擺滿了排列規整的白色的紅薯渣團團,自成一道很有特色的風景。這些曬好的紅薯渣便成了的飼料,畜禽都愛吃。
再說大缸里過濾出來的粉漿,里面含有粉子和水分,怎樣把它們分離,人們自有招數。首先要沉淀。讓粉漿靜靜呆在大缸里,等到一定時辰,粉子就沉在了缸底,此時,就可以把上半部的水倒掉,這樣乳酪一樣的紅薯粉就露出了廬山真面目。細粉就是用眼前的紅薯粉做的。只是人們不直接用濕的粉子去下細粉,而是把它用許多細密的方布分別包起來,吊在陽光下曬成型后,揭開方布,再用菜刀把它們砍成很小的塊狀,這樣干燥得會更迅速,更,也就更容易儲藏了。這便為下細粉做好了準備。
地里的秋莊稼全部收拾利索了,也就進入了干冷的冬季------一個農閑的季節。說是農閑,其實人們是閑不住的。勞作慣了的村民就在這個時日醞釀起了下細粉的事宜。有好操心的主就開始東家西家地串門,組織有下細粉經驗的勞力,牽頭商量今年該如何去做。就這樣,一個臨時的下細粉班子組合便形成了。
開始下細粉的消息很快就傳到了那些有這個打算的人家。他們趕緊找牽頭的人排號,只等迎來下細粉的日子。
終于在等待中迎來了這,整個村莊便有了過節一樣的氣氛。輪到那一家,那家的小院里就立刻變成了一個熱鬧的場所,就像那家辦喜事娶媳婦一樣,大家伙便都涌去瞅瞅,拉拉閑話,論一論今年細粉的行市情況,算一算收成幾何,再加上插科打諢,小院里便不斷溢出歡聲笑語,人們的心情就莫名的晴朗,像期待中的涼曬細粉的天氣一般。
曬細粉只是后話,下細粉才是當下正忙著做的事情。老遠就會看到下細粉的人家,從鍋屋里正往外冒著嗆人的柴草煙,那是正用做飯的鐵鍋在燒水。鍋屋門口擺放著一口大瓷缸,一個大口盆。主勺的人正把一團和好的粉面子放進均勻地鉆著圓孔的葫蘆大瓢里。一只手端著瓢,另一只手不停的拍打著端瓢的手,粉便從瓢孔里應著這震動漏出來,扯成一縷縷細細的線,落在了下面鐵鍋里滾開的水中。
遇到開水,細粉很快就被煮熟了。于是,就有人不失時機地拿兩根細棍把它們挑出來,麻利地放進灶旁盛滿涼水的大瓷缸里進行冷卻。隨后,負責撈細粉的人便開始了忙活,伸手撈出已經降溫的細粉,放進瓷缸跟前的大盆里。
大盆邊常常圍滿了吊著鼻涕的小孩子,他們全拿眼睛盯著盆中正忙著的手,因為整理細粉的人會不時發現有粗大的細粉頭,為了使細粉絲均勻好看,就不停地把它們揪掉,順手遞到旁邊站著的小孩手里。新下的細粉可是一種很特別的美味,放進嘴里,只覺滑爽鮮嫩,回味悠長。這些孩子不光是在等待遞過來的細粉頭,那種等待的過程和期盼對他們來說真是一種希望的享受。這時盆中的細粉已基本冷卻,就差掛在粉棒上了。
粉棒是用一種比手指粗些的樹枝,麻桿做成的,表面用刀子刻的干凈圓滑,大概有半米來長,韌性很好,只有韌性好的粉棒才夠結實。接下來把粉條繞在粉棒上,讓它們長長地垂掛著,吊在已經扯好的,長長的麻繩上,開始了細粉的晾曬階段。
晾曬細粉的天氣越冷越好,這是歷年來人們總結出來的經驗。剛剛下出來的細粉濕漉漉的,遇上低溫,所含的水分便會很快凝結成冰。這時人們瞅準時機,把細粉連同粉棒一起取下,平放在木板上,用棒槌敲。敲冰得有技巧,如果把握不好的話,濕的細粉很容易被木棒槌敲斷。這就得要求用力均勻,很好地把握力度,由著勁地慢慢敲。把細粉中的冰渣抖掉后再接著晾曬,干的就快多了。
等到細粉曬干曬透以后,就可以抽出粉棒,一聯一聯地疊放好,用大塊的塑料薄膜包裹嚴實收藏起來。這樣做為的是不讓干透的細粉受潮,免得發霉壞掉,以備集市上銷售。
當我們食用可口的細粉時,絕不會聯想到這細細的粉條制作的過程是如此漫長而瑣碎。它的誕生可一直追溯到紅薯苗的萌發。是鄉里人一瓢水,一把肥的,像照顧嬰孩般的照料著,牽掛著。它的生根,結實,收獲,加工......無不凝含著勞動和樸實的情感,從而才有了餐桌上這么一道獨具風味的食物。如能從這普通的細粉中品嘗出它的內在況味來,便是一種境界。